主題: 我國科學家在大陸地幔中發(fā)現(xiàn)來自海洋的鋰元素
2024-02-22 14:01:34          
功能: [發(fā)表文章] [回復] [快速回復] [進入實時在線交流平臺 #1
 
 
頭銜:金融島總管理員
昵稱:花臉
發(fā)帖數(shù):64958
回帖數(shù):2132
可用積分數(shù):15902171
注冊日期:2011-01-06
最后登陸:2024-10-25
主題:我國科學家在大陸地幔中發(fā)現(xiàn)來自海洋的鋰元素


來源:中國證券網
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利用礦物原位鋰同位素分析方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史仁燈研究員及其合作者系統(tǒng)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幔橄欖巖中的鋰含量和鋰同位素組成。研究發(fā)現(xiàn),海水中鋰擴散作用等地表過程是地球深部地幔鋰同位素變重的原因。
  上述成果2月19日在線發(fā)表于Nature旗下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為研究地質歷史時期青藏高原不同圈層相互作用開拓了新思路,可服務國家礦產資源戰(zhàn)略需求。
  海水鋰元素擴散到大陸巖石圈地幔橄欖巖中的示意圖
  該文章的第一作者史仁燈研究員介紹,近年來,鋰同位素體系廣泛運用于地幔橄欖巖研究。以往研究認為,地幔鋰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性主要受控于地球深部地質作用。研究團隊選取青藏高原消失的特提斯洋殘留的巖石圈地幔橄欖巖作為研究對象。
  地幔鋰同位素值約為2‰,而海水鋰同位素較重,其值約為31‰。研究發(fā)現(xiàn),越靠近橄欖石礦物顆粒邊緣,海水鋰同位素特征越明顯;越靠近橄欖石礦物顆粒中心位置,地幔鋰同位素特征越明顯,揭示了海水中鋰元素經過擴散作用進入橄欖石。絕大多數(shù)數(shù)據(jù)點均沿海水和大陸地幔二元混合曲線分布,說明樣品中鋰同位素特征同時受控于海水和大陸地幔。
  風化后的地幔橄欖巖
  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由于鋰同位素在低溫下(<350℃)會發(fā)生強烈分餾,在高溫下會快速達到均一,可見地球深部高溫地質作用并不是鋰同位素組成發(fā)生變化導致不均一的終極因素。
  在大陸裂解過程中,地幔橄欖巖逐漸上浮,露于海底。海水滲透到尚處于較熱狀態(tài)的地幔橄欖巖中。在這個階段,地幔橄欖巖具有足夠的能量,供海水中的鋰元素擴散到橄欖石中,并且鋰同位素分餾程度非常低,使得橄欖石保存了海水鋰同位素特征。
  該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lián)合資助。

該貼內容于 [2024-02-22 14:01:50] 最后編輯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yè)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結構注釋

 
 提示:可按 Ctrl + 回車鍵(ENTER) 快速提交
當前 1/1 頁: 1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后一頁]